你知道新莊舊地名為何叫新的武勞灣莊?三重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?樹林-為什麼會有”風櫃店”這麼奇怪的舊地名?
地不在多,有人需理,家不在鄉,需要你懂,於是我們推出,台灣古地名由來系列專題,只願大家都能了解自己所在的這塊土地。
新莊
相片來源:自新莊發展史、網路,這間可是新莊當地有名的古蹟、廟宇之一慈祐宮,早期與現今的相片,與新莊武聖廟、新莊文昌祠為臺閩地區三級古蹟。
新莊在清朝康熙年間,就有漢人來此開墾,後來在雍正年間,由於人們在此設立新的聚落,便將此地命名為「新莊」。另一說是由「新的武勞灣莊」簡化而來。
新莊得名由來,即「新興的街莊」之意,因淡水河帶來的河港之利,是台灣北部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。光復初期,民國35年,新莊鎮公所、鎮民代表會成立。民國卅九年,泰山、新莊分治,新莊鎮之行政地位確立、後因工商發達,外地人相繼湧入,人口急增。民國69年,新莊鎮升格改制為新莊市。
三重
相片來源:網路,在早期50年代,因沒有抽水馬桶,糞坑滿了就有人來掏,別看它臭氣沖天,這可是種菜最重要的肥料,以前台北市的米田共都用船載到三重埔一個超大糞池儲放,大家都戲稱為—三重埔大學—因台語(大學)音和大糞坑一樣。而現今的三重的繁榮,取代了50年代時的過往。
三重舊名為「三重埔」,其由來是因為淡水河與其支流間的埔地,是依照次序來命名,而此地是位於二重埔的東邊,所以稱為「三重埔」,後來再改為「三重」。「埔」是河邊沙洲的名稱,先民為了開墾土地,自然選擇近水的地區。而後由於淡水河的日漸淤積,頭前埔再也無法停靠船隻,而泥沙沖積所成的沙洲也日漸擴大,登陸的地點遂再向後退縮,於是把這後來開發的土地稱為二重埔(臺語發音)。同樣的,漢族先民開發的足跡來到了現今的三重市,為有別於頭前與二重,遂定名為三重埔。
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,明鄭時期(1661年),三重為平埔族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,早期開發是以新莊的頭重埔為首(閩南人稱平坦且未開發之地為埔)、其後沿著河的下游拓殖的聚落稱為二重埔(今頂崁地區一帶),三重埔則是最後開發的一段新生地,所以三重的地名是一段先民的拓荒史。本市於民國36年四月一日與蘆洲鄉分治設三重鎮,51年正式升格為縣轄市。
樹林
相片來源:網路,1918年日大正七年 至今仍還存在的日式建築,仍保留著日式早期雨淋板牆面,牆體採編竹夾泥法,空間格局亦保存了原貌至今。
樹林舊名「風櫃店」,因當初先民開發本市時有很多打鐵店的風櫃,因而得名。清乾隆年間,河水氾濫,盡成澤國,沿岸高埠,種植林木,以防土地流失,遂有樹林之名。本市原是龜崙山胞所居住的區域,至鄭成功來台之後才逐漸開發。清康熙年間,劃屬諸羅縣,並先後改隸淡水廳、南雅廳、桃園廳,日據時代劃屬台北州、海山郡、鶯歌街。臺灣光復後於民國 35 年與鶯歌分治成立樹林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