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隆的舊名雞籠(台語音Ke-lâng)從何而來?
現行最常聽到的兩種說法,
一、從大台北地區的原住民族「凱達格蘭」(Ketagalan) 轉翻而來
二、因三面環山、一面向海,有如雞籠的”地形”而來
圖片:基隆嶼,來源: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
可~~~~其實~都 ‧ 有 ‧ 問 ‧ 題!
就先從第一個由來問題來說明,由來源出自日本時期的的日本學者,可從台灣戰後相關研究中,漸漸從台灣文史、語言、人類學者的研究中遭到否認,其中一項證明,便是根據荷蘭、西班牙史檔案中,當時,大台北的原住民其實自稱為Basai(語意 “人”的意思),而在清代時期的翻法”馬賽”、”瑪賽”等 寫法。
而第二個由來 地形?似雞籠 ?
圖(一):一六五○年荷蘭人繪製的地圖,和平島上有西班牙所築的La Mira 堡壘。相片來源:海牙國家檔案館
圖(二):雞籠, 相片來源:網路
其實,根據歷史研究,”雞籠”最早指的其實是基隆外海的”和平島”(日本時期才造橋與本島相連),因此指的並非整個基隆市。
同時,在葡萄牙人、西班牙人、荷蘭人前來東亞之前,中國閩南沿海的人早就有航海活動,所到之處常以地理特徵來命名,作為航海「針路」(針路就是航線)的資訊。因此在當年閩南航海人前日本時都是從福建東北航行,等看到了”雞籠山”、”雞籠頭”,才能確定將進入黑潮,在順著黑潮前往琉球群島,而依照當年閩南航海人所指的「雞籠山」指的便是和平島上的小山丘,在海上看整座島便如雞籠,而和平島的對岸便是基隆本地便稱為「雞籠頭」,而這種情形就像台灣最早指的是台南沿岸的內海及沙洲,後來才逐漸成為台南、全台灣的稱呼。
圖片:和平島海濱公園 ,來源: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
註:閩南航海人既以地理特徵命名,所以從東亞(中國浙江省以南)到東南亞(新加坡)的海上,就有好幾個「雞籠」、「雞籠山」的地名。
而到了後期,荷蘭、西班牙甚至明鄭時期,雞籠漸漸統稱了整個基隆 (和平島與和平島對岸”基隆陸地”) ,因此在十七世紀西班牙人、荷蘭人來到台灣,在所繪製的台灣地圖上,音譯字標示Kelang或Quelang,前者發音接近漳音的雞籠,後者發音接近泉音的雞籠。
直至清代,和平島被稱為”大雞籠嶼”,而北方相鄰的基隆嶼被稱為”小雞籠嶼”,到了清光緒時期,因需在此增設分府,就以官話近音將”雞籠”改名為基隆,寓意”基地昌隆”。而後便英譯為Keelung,通用至今,但台語發音並未跟著改成Ki-liông,仍維持Ke-lâng。
其實,雞籠由來是由中國閩南航海人前往日本時所看見的和平島稱為”雞籠” (小山地標的簡稱)而衍生後續地名演變的由來。